国庆之行
人与人之间的区别取决于如果使用自己的时间,当一个人年龄越来越大,他所要承担的责任也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是属于自己的时间越来越少,不过,他所获得的经验和知识也将越来越多。国庆对我而言是少有的长假,等很久才会有的那种,我不认为自己将它使用的很好。现在,当时间流过,我决定反思一遍自己。
人与人之间的区别取决于如果使用自己的时间,当一个人年龄越来越大,他所要承担的责任也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是属于自己的时间越来越少,不过,他所获得的经验和知识也将越来越多。国庆对我而言是少有的长假,等很久才会有的那种,我不认为自己将它使用的很好。现在,当时间流过,我决定反思一遍自己。
我在昨晚把自己最近两个月的笔记翻了一遍,最直白的感觉是:又过去了两个月!不过,我当然没有在原地踏步,我尝试了很多新事物,同时不断磨练自身这个模型,我在有的日子会很孤独,在有的日子觉得生活是如此美好,大部分日子我都是在上班,碎片化工作让我很难记录工作的事项,这种工作方式也让人很难体会到工作的乐趣。总之,日子在一天一天流过,现在是国庆,很快,过年的氛围就会慢慢浓烈。
在从土耳其回来之后,我对个人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认识到自己有更多的可能性,世界是宽广的,我们确实应该尽早走出去看看,而非仅仅任劳任怨地在自己局限的认知方向下发展,多一个视角会看到另一个不同的世界。
从土耳其回来后,我写了一条便签:思考下一个目标,和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同时,本着极简做事的原则,我写下了自己的做事原则:冥想、阅读、写作和锻炼。我在周六打扫和清理了房间,让房间更整洁,以此让自己在房间里待更久。我不愿追寻世俗的快乐,因为那不会让我感觉快乐,本周我阅读和写作,不期待让自己快速取得结果,但常常反思自己行为的后果,慢就是稳,稳就是快,在自己所相信的方向上持续前行。
我对工作没有太大兴趣,工作不再让我感觉很兴奋,它只是被看作谋生工具,没有到难以忍受的地方。或许是通过经验的积累,我看到了更多的东西,我不能说它是无意义劳动,但努力工作的价值我觉得只是拿到一个好的绩效,以此获得更高收入,我没有看到更多个人成长方面的价值,让自己成为一个“服务型”的人让我觉得是在浪费我的时间。
这半年开始,我发觉到我的意识开始变得迷离,我开始感知不到自我,无论在空闲时间和工作时间,我在完成一项又一项任务,不愿让自己闲下来。我只有在很少的时间感知到自我的存在,或者说我很少感知到内心的满足,像是心中缺少一块东西,所有的行动都像是一种表演,所有的感受都分散在各个过程中,所有行动没有发挥出真正的强大联合威力。
我依然觉得时间过的很快,但好的是我能看到自己的成长,我没有让自己待在舒适区,我在艰难处看到自己与之前的不同,就像翻过一座又一座山,或是阶段性地经历 Here Comes The Sun 时刻,过程会很痛苦,但是是值得的,The journey is the reward(旅途即奖励),如此而已。
上半年,我读了一本书叫《臣服实验》,作者是一名瑜伽士、冥想者、素食主义者、企业家,他讲了自己通过做的一个绝对臣服的实验对自己的改变,而且他把这个实验坚持了几十年,书中所写看起来结果是成功的,我不是很在意这个结果,我在意他的思路,这种做法可能真的奏效。而且我也发现身边一些人正在做着臣服这件事,不过他们不自知,他们臣服只是因为他们觉得应该臣服,而非将其看作一个实验,一个过程,并反思这种做法对生活的影响。
现在回到另外一种视角看它——它是一种对待生活的态度,我曾经记录过一句:
心境的变化来源于现实与预期的不匹配。
这句话可以解释痛苦,假如我们不得不做我们不愿做的事,也就是我们期望做的事与实际在做的事不符时,我们感觉痛苦,或者是我们期望得到的与实际得到的不符。如果目前为止,出于实际考虑,我们认为自己无力改变现状(而非认为我们没有勇气改变现状),臣服实验提供了一个思路:不要想太多,get it done。 专心在你所做之事上,抛弃它的实际价值,dive into it,把它完成,你会把做这件事变得很熟练,你会逐渐在做这件事上精通,当它完成之时,你可以松口气说,让你心烦之事现在被解决了。
读一本书并不会花太多时间,比如这本,但阅读效果是不一样的。我是用iPad和手机读完的,虽然确实便捷,资料可以在多个设备同步,记录笔记只需要复制和粘贴,但坏的是,我很难持续太久,长时间用电子屏幕看书会让眼睛不舒服,会不自觉地逃避内容,而非更深入地体验内容。在地铁上用电子设备很方便,不过仅此而已,你很难做到专注,电子屏幕渲染更多彩的内容更适合(以上为个人观点)。
一个月过的很快,我搬到新住处已经一个月了,在基本每天工作都很忙碌的情况下,7月确实过的很快。
我看完了两本书,《卡片笔记写作法》和《置身事内》,卡片书我认为很有帮助,它对我的阅读习惯有所改变,看书时更愿意拿着一支笔,同时将随想记录到flo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