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悉达多》

- 1 min read

这本书讲了主人公——悉达多的成长故事,他一点一点寻找自我,经历了世间百态,重新认识自己,尊敬每一个事物,认识到其中的统一性、万全性,即

控制不合理,我们需要完整性

想起“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的成长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的优越性在于教学,但是传授的道理并不一定能实用,新人要把该走的路都走一遍,不能强求。所以长辈对晚辈的干预有时是不合理的,这会造成晚辈的成长畸形,或是心理残缺,感觉自己的人生不完整。

上周末自己第一次参加半程马拉松(21公里),有些激动,我是第二次跑20公里,只在跑前的前一周练过一次这么长的,加上自己最近几周工作强度很大,我不确定自己能不能撑的住。好在最后的结果是很好的,成绩1小时50分,我是非常满意的。这篇文章总结自己这些年跑步的收获和对跑步的认识。

读《卡拉马佐夫兄弟》

- 1 min read

让我们开始吧!

从春节开始,断断续续在今天读完,读完依然会感觉心潮澎湃,里面涉及的东西太多,我惊叹“这本书太硬了!”陀翁不愧为陀翁,书中对细节的描写、心理的描写仿佛自己的胸腔打开了给他看过了一样,而且它不是在一处,而是散落在书中的各个部分。虽然它没有让我有在读的时候因激动而窒息的感觉,但是它就是一页一页糊在你的脸上,像是在说,“看吧,你这个活生生的人。”它没有追求完美性、英雄主义等等,它就是在平淡中叙述一个事件,但却有着惊人的力量,通过主线衍生出许许多多的分叉,让我感受到作者思维的发散,但又非常有深度。我觉得作者并没有费力去专门表达什么哲学思想,叙述就像是自然流动,发展到某个时间点则平淡地去叙述,但是它们都很有深度,或者说准确,作者只是在观察自己和社会,然后表达出来,我感觉他并没有想太多。

读《影响力》

- 2 mins read

上周末在火车上读完一直没时间写笔记,早上占用了听英语的时间来做它,加上现在的心情也不错。

这本书利用心理学的研究来告诉我们,如何利用人类心理或行为上的一些特点,来帮助我们说服(persuade)他人,同时动物有时也具有这种特点。

我们是时候系统性的研究一下创造(create)了,这样一个新东西从无到有的过程。这本书前面大半部分在阐述对自己调查的分析,读起来稍微有些无味,但到了最后两章,作者开始真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见解了(也有可能我前面都没有认真读🥲),那种感觉让人豁然开朗,此时如果再重读前面几张会有效果更好、更深刻的体会。

读蔡崇达《命运》

- 2 mins read

这是一本很解压的书,读完之后让我感觉很容易放下很多东西,听阿太讲故事,人的生命是一个又一个的轮回,我们都要让当下的生命过的满意才行,不然灵魂还要再走一遭,非要满意不可。里面的人很温暖,不贪心,想到书中一句话(大意是):

这是我第二次参加这个分享会,它的内容质量很高,感觉分享嘉宾好像因为来到了单向空间变得更真实了,它们很愿意介绍自己,所以我可以听到很多不一样的东西。另外是它的互动更近,首先因为是面对面的形式,我们的互动可以有更好的反馈,二是场地是很平的,没有营造出一种等级的感觉,进而观众的提问也会变得更尖锐一点,所以互动会跳过很多形式化的东西。

读《月亮和六便士》

- 2 mins read


当读到这本书的末尾时,我再一次感受到了读《源泉》时候的感觉,感觉血向上涌,涌到喉咙,涌到脑袋,你想要爆发,想要用尽全身的力。但这种感觉并不痛苦,有一种久违的满足感,感觉突然就会热泪盈眶,如果不是在地铁上,我恐怕真的已经如此了,然后是望着窗外发呆。

我总是觉得,生命其实很轻微,“Pain is inevitable, suffering is optional.”总是有很多东西是高于生命的,虽然生命无价。与其说某人偏好苦难,不如说其从中获得的东西远远地优于苦难,或者是其所追求的东西远远地好过苦难,苦难无非是附加其上。



楔子

产品是什么?

周日中午,我在小区里在雨中漫步,忽然想到一个问题:产品为什么存在?基于此,发散性地想,产品是什么?人们为什么需要产品?我边走边想,雨是多情和善感的,我放空自己,像是在发呆。最后得出了一个略微浅薄和片面的答案。

读《一本书读懂 Web3.0》

- 2 mins read

书的信息:


这本书讲的很浅,很多 Web 3 常听到的一些名词只是简单的介绍,它是一个速成品。不过也不能指望一本科普书去做太多事情,最有价值的应该是最后一章,作者对 Web 3 表达了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