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很薄,只有167页,它带给我认知上的启发有2点:

  1. 怎样看待现代社会中的消费(提供了一个角度)?
  2. 新穷人/当代社会的穷人的境遇。

01 人们对娱乐的追求从生产阶段转移到消费阶段

科技的发展带来生产力的巨大提高,但从事生产的人在工作中体验到的快乐却因生产力的提高而改变了,工作让人感到是被动的,人们在工作中收获不到快乐、意义,但是人的这种需求又需要得到满足,在消费中获取就变得自然而然了。

读《失明症漫游记》

- 1 min read

疫情三年已经很难熬了,如果我们集体得了失明症,那肯定又是一种更加难以想象的景象。虽然与《鼠疫》有表达了一个相同的方面,这本书更多的是扩展了我们想象的空间,引起我再次思考生命的价值。如果某天我们变成了蝼蚁,或者是只有思想、无法行动的生物,我们还会选择继续自己的存在吗?又是什么支持着我们一路走下去呢?

第一次川西行

- 5 mins read

何时出发?

这是一个问题。在周五出发,在下午六点钟之后,一个劲儿地只管往前走,不想往回看一眼。我背着很重的行李,在地铁里,我和同行频繁地盯着时刻表看,我们怕赶不上飞机,一个劲儿地冲,这次是因为时间来不及了。人的大脑真的很神奇,在条件不足时做出取舍,以达到最后的目的,只是对目标打了折扣,就像吃饭时最后一口饭正好对应最后一口菜,不多不少刚刚好,充足的资源或有限的资源都能很好地应对。

读《悉达多》

- 1 min read

这本书讲了主人公——悉达多的成长故事,他一点一点寻找自我,经历了世间百态,重新认识自己,尊敬每一个事物,认识到其中的统一性、万全性,即

控制不合理,我们需要完整性

想起“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的成长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的优越性在于教学,但是传授的道理并不一定能实用,新人要把该走的路都走一遍,不能强求。所以长辈对晚辈的干预有时是不合理的,这会造成晚辈的成长畸形,或是心理残缺,感觉自己的人生不完整。

上周末自己第一次参加半程马拉松(21公里),有些激动,我是第二次跑20公里,只在跑前的前一周练过一次这么长的,加上自己最近几周工作强度很大,我不确定自己能不能撑的住。好在最后的结果是很好的,成绩1小时50分,我是非常满意的。这篇文章总结自己这些年跑步的收获和对跑步的认识。

读《卡拉马佐夫兄弟》

- 1 min read

让我们开始吧!

从春节开始,断断续续在今天读完,读完依然会感觉心潮澎湃,里面涉及的东西太多,我惊叹“这本书太硬了!”陀翁不愧为陀翁,书中对细节的描写、心理的描写仿佛自己的胸腔打开了给他看过了一样,而且它不是在一处,而是散落在书中的各个部分。虽然它没有让我有在读的时候因激动而窒息的感觉,但是它就是一页一页糊在你的脸上,像是在说,“看吧,你这个活生生的人。”它没有追求完美性、英雄主义等等,它就是在平淡中叙述一个事件,但却有着惊人的力量,通过主线衍生出许许多多的分叉,让我感受到作者思维的发散,但又非常有深度。我觉得作者并没有费力去专门表达什么哲学思想,叙述就像是自然流动,发展到某个时间点则平淡地去叙述,但是它们都很有深度,或者说准确,作者只是在观察自己和社会,然后表达出来,我感觉他并没有想太多。

读《影响力》

- 2 mins read

上周末在火车上读完一直没时间写笔记,早上占用了听英语的时间来做它,加上现在的心情也不错。

这本书利用心理学的研究来告诉我们,如何利用人类心理或行为上的一些特点,来帮助我们说服(persuade)他人,同时动物有时也具有这种特点。

我们是时候系统性的研究一下创造(create)了,这样一个新东西从无到有的过程。这本书前面大半部分在阐述对自己调查的分析,读起来稍微有些无味,但到了最后两章,作者开始真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见解了(也有可能我前面都没有认真读🥲),那种感觉让人豁然开朗,此时如果再重读前面几张会有效果更好、更深刻的体会。

读蔡崇达《命运》

- 2 mins read

这是一本很解压的书,读完之后让我感觉很容易放下很多东西,听阿太讲故事,人的生命是一个又一个的轮回,我们都要让当下的生命过的满意才行,不然灵魂还要再走一遭,非要满意不可。里面的人很温暖,不贪心,想到书中一句话(大意是):

这是我第二次参加这个分享会,它的内容质量很高,感觉分享嘉宾好像因为来到了单向空间变得更真实了,它们很愿意介绍自己,所以我可以听到很多不一样的东西。另外是它的互动更近,首先因为是面对面的形式,我们的互动可以有更好的反馈,二是场地是很平的,没有营造出一种等级的感觉,进而观众的提问也会变得更尖锐一点,所以互动会跳过很多形式化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