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思考,快与慢》
自己的心态在最近几个月发生了很多变化,初入职场不满一年,许多事情还需要经历,确实会面临艰难的选择(就我而言),自己的时间一部分用在了内耗上面,或者说还处于一个认识自己的阶段。我尽量会在每天早上冥想二三十分钟,去想想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以及我应该做什么选择就当下而言。
状态很容易与周围环境关联,受其影响,有时候哪怕仅仅是一些小的触发点,也会带来情绪或状态的剧烈波动,进一步,心境又总是与状态相关的,心乱自然就不会想着专心做事了。
回到正题,我觉得这本书概括来讲是在说一件事:做一个理性人。或者说,理性地做事,不要过于相信自己的直觉,除非是在特例——10000小时定律,已经锻炼出思维在某一方面的肌肉记忆,在做决定和处理问题时,去考虑概率和它的合理性、偶然性、回归性、原因等等,总之,让自己的行动讲道理,不要凭着感觉做事,因为很多实验已经说明,直觉不靠谱。
再看系统一和系统二 #
系统一是直觉型的,系统二是思考型的,生活中遇到的事情经过仔细思考后往往可以得出最合理的决策,但是有个问题是——这会消耗很多能量,所以系统二是懒散的,只有在必要的时候才会出面,绝大多数事情都交给系统一来处理,所以我们其实是通过两者的协作来尽可能地高效、准确地处理问题,两者的共存在我看来是很合理的。
在现有的这个事实之上(绝大多数事情都由系统一处理),我们的思维其实存在很多陷阱和误区,而且我们还总会错误地以为它是对的,直觉有些时候并不可靠。如
- 系统一往往是通过回归性来预测,而非准确地计算;
- 少即是多(销售时附带附加品并不一定促进销售);
- 随着关注度的提升而以为事件变得越来越重要,但忽略了比率和事实;
- 厌恶失去,同等价值的事物失去时的损失大于获得时的满足;
- 喜欢确定性的获得,当要损失时更愿意博一搏;
因为系统一总是占据着主动地位,在有些需要系统二处理的事情上,即需要理性地处理的事情上,系统二并不能及时地出现,我们可以拟人地以为系统一不愿意让位。书中提到的一些问题正是希望避免这种情况出现。
无意识的偏见 #
这里偏见并非指在种族或性别等方面,而是说在看待问题方面。尽管我们总是在避免偏见,但偏见总会在无意识情况下存在,它其实是直觉型预测。想想俄乌战争、硅谷银行破产或是其它媒体大肆报道的事件,当你一再看到关联的新闻,或是朋友频繁的提及,它在你心中的重要性被一提再提,最后会让我们以为它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必须采取点行动应对它(看起来是我们总要做点什么),当热点过去,它不在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时,我们会觉得它没那么重要或紧迫了。这里的问题是我们并没有做到在合适的切入点去看待某个问题,某件事与自己的关联程度需要实际仔细的考量的。
另外一个有趣的是锚定效应,在问一个问题前先问一个不相干的问题,在实际问问题时得到的答案其实会受到前面问题的影响,比如在估计一些数字时,或是询价时。我个人推测是当我们在考虑前一个问题时,相关问题已在大脑中建立影响或留下痕迹,就像是率先存于缓存中,当下次检索时,一些更容易获得的信息就容易发生影响。
所有表现都会趋于平均值。一些运动员或竞赛选手的超常发挥或意外爆冷更有可能是概率统计时的极点,而非突然打通任督二脉或是陷入萎靡不振,最终,它们都会回归平均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