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1. Posts/

像机器一样做事

·5 mins

端午节我回了一趟家,这是我工作后的惯例——每半年回一次家。总感觉假期并不是很多,清明、五一和端午,以及其它的一些节日,再加上每周还可以歇上两天,看起来假期挺多的,但还是感觉工作很忙,工作应该是真的很忙,工作到第四天已经开始感觉到疲惫了,并不是每天都感觉充满能量。

我觉得这样不好,因为如果我们是被迫驱动着做事,而没有自己的选择,没有自己的能动性,怎么谈工作的高效呢?而基本上,每周一的时候都会感觉到自己活力满满,然后一点一点消耗殆尽,而且,工作并没有使我感觉到快乐,感觉自己一天是被迫上班,后来,我记了一条笔记,写到:

我们每天都需要让自己有一段时间沉浸下来,比如看书、写东西、做手工,或是写一段时间代码,这会让自己有愉悦的感受或是进入心流。

除去做事时的收益不谈,做事——这样一个过程也会让我们感觉到快乐,就像我现在在写这篇文章。当每天没有思考、反思的日子经过太久(我不是指没有取到什么结果),一周、一月或是半年、一年回望时,我们感觉不到自己做了什么,或者说是当做新的事时,我们会凭借着直觉做事,直觉中包含着优势,也包含着思维的漏洞,这件新事是否能做成,就有些靠运气了。换句话说,我觉得我们之前的经历并没有被充分的利用。习惯的培养有多种方式,一种是有意识的,比如建立计划,然后长期坚持。另一种是无意识的,通过自己的直觉或是外部条件影响而建立,比如打开短视频时自觉地会往下滑,或是当身边人都抽烟时,自己也有可能会抽烟。一般而言,有意识建立的习惯都是好习惯,无意识建立的习惯有好有坏。

习惯的特点 #

丹尼尔·卡尼曼的《思考快与慢》中提到了决策的间隔,快思考像是条件反射或直觉,不需要太多时间就可以做出反应,慢思考会消耗更多时间,两者各有利弊。“人是习惯的动物,一天中95%的决策都是通过习惯进行的“,这样的好处是我们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决策,因为决策真的很消耗精力,如果一整天都要一直决策,我们的身体负担不起,所以习惯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节省精力。另外一个是使我们的行为自动化,就像一个事件驱动的函数,当某个事件发生时,会产生对应的行为反射。

习惯驱动的行为高效化 #

目前为止,习惯就像是一个工具、一个函数,或是一个AI模型,还没有好坏之分,好坏取决于应用之人。想起乔布斯的一句话:

在你生命的最初30年中,你养成习惯;在你生命的最后30年中,你的习惯决定了你。

时间是有限的,我们都不想将自己的时间用于替别人做事,但有些时候,我们出于权衡的考虑会被迫做事,刨去那些被占用的时间,我们还有一些属于自己的时间,这些时间显得更加宝贵了,所以我希望更好的利用它,我希望时间被更高效地利用。

我想到的一种方式就是建立许多优秀的习惯。当很多这种习惯建立后,我们的时间就不会不自觉地被一些软件,或是应付的事情所占据,客观一些说是它们占用的时间会变少,然后通过优化习惯,尽量将它们消去。

接着,我会更想探讨一下:什么是高效? 高效的直接理解是在相同的时间做更多的事,或是取得相同的结果,但使用更少的时间,这需要我们做事的熟练,如果一件事情比较复杂,那就需要思维在这一方面的熟练,很大程度上,习惯与熟练紧密联系,进一步,习惯与高效也是紧密联系的。

有意识地做事,以及反思 #

很多人提到一万小时定律,孟岩说:我们可能不是需要一万小时,而是需要一万次迭代。我觉得很合理,一件事开始做时会比较困难,坚持下来前几次之后,后面就比较容易了,不过,开始做的前几次也是效果最明显的时候,因为波动比较大,在后面,当身体或意识习惯了这个行为后,波动就会变小,甚至保持在原地。当一件事变得容易时,这往往意味着我们不要再花费过多的精力,行为变得自觉,但这也意味着进步的速度变慢了,所以,如果真的想要取得快速的进步,就要尽可能地在自己能力的边缘做事,增强自己的抗压能力,不过同时,我们也需要修复,周期性地做事(就像《精力管理》中说的)。

而在另一方面,是要给反思留出空间,然后在下次做时,有意识地去纠正,我们不应该去避免这个过程,就像我不应该在每次看完一本书之后偷懒不写读书笔记(当然一本书真的很垃圾的话,可以不用写),否则,我觉得这是对经历的一种浪费。在反思之后,建立原则。 我们只有经历之后才能做出总结,这是实践派的做法,因为理论并不能保证事情可行。

再接着,时常回顾自己的反思,因为我们并不能一次就记住,多去回顾,这样它们就会在脑中留下印记,同时,我们做事时也会更加意识到它。

决绝地抛弃不必要的可能性 #

在最后,我想讨论下随机性,随机性可能会使我们发现一些更优的解,但是,我们不可能再每件事上都做到最优,我们要做的是,确立真正对自己重要的事,在这些事情上不断追求最优,而在其它次等的方面,追求满足基本要求就可以。 就像我们不必把一个地方所有的店都吃一个遍,然后再决定以后去自己认为最好的店吃饭,我们可能只吃了30%或是20%的店,然后就放弃尝试新的店(或者说尽可能少的尝试),因为20%里的店就可以满足自己的要求。这在生活中很多方面都有体现,比如当我们准备做一件事时,不必等到所有的专业设备都到时再做,而是有些基础的设备能用时就可以开始;再比如准备减肥或跑步时,不必等到有专业跑鞋,有双运动鞋甚至是有双不磨脚的鞋子就可以开始。总之,我们应该分清真正重要的事,然后把精力全部放在它们上面。 这就是我所说的抛弃不必要的可能性

结语 #

开始一篇文章很难,我现在似乎找到了应对方法,那就是先从琐事写起,先不必在意开头,持续写下去,然后我就会慢慢地进入状态,然后把我真正想要表达的东西写出来,甚至是写的过程中理清了思路。文章的题目像机器一样做事,并不只是说通过建立习惯后,依靠快思考或是反射去做事,它也讨论了迭代、简化,以及集中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