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缺少行动
这周有看到一个微信博主谈到他的写作习惯,每周会两到三更,每篇文章质量都很不错,很是厉害,或许是他的时间真的很多,或者是他很会利用时间和挤时间,而我却没有意识到这些。有些人觉得这可能不重要,因为我们总是可以推脱到下次;而有些人会觉得懊悔不已,认为自己错过了很多成长的机会。大多数人的反应是在这两者中徘徊。
写文章是一件非常重要和有帮助的事。首先,我认为自己非常喜欢写作,就像我从很多博客中读到的:写作帮助我们思考,向知识的更深层处挖掘,个人在其中的收获远胜过阅读它的人,写作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思考的过程,不断的刨根问底,让自己的思路越来越清晰,最终自己建构的知识框架、理论、故事等等趋向于完整,甚至是完美。写作与写代码(或称编程)存在异同,这里的差异点在于编程产出工具和产品,写作产出好的内容,我们带着理性和逻辑在编程,就像是在制造一台机器,而写作是想象与逻辑的结合,写作的产出是知识的传播,因为知识无处不在,写作也无处不在,所以说写作的内容更加广泛。写代码是在一个领域设计,然后不断地推理和调试。但两者都会让参与人置身于创作之中,达到忘我、心流的状态。
简单讲,写作帮助我思考,因此我觉得它对我很重要。
因为这周工作不忙,我有时间在晚上学习和中午看书,以及计划养成一些习惯。我发现了一本对我现在这个阶段很有用的书——《Deep Work》,如其名,书中内容介绍深度工作,现在的生活环境有太多干扰事物在影响我们的生产力和个人进步,作者帮助我们解剖和梳理这件事,帮助我们在生活中集中注意力(Focus)。
我总是认为生活中的很多知识和能力,只要投入足够多的时间和精力,就能达到精通的水平。只不过,只不过生活中有太多事物在抢走我们的注意力,比如社交网络、沉浸式的短视频、带有非常吸引人的标题的文章,这已经不再是一个关于努力的问题了,而是一个关于意志力(或称自制力)的问题。从前上学时,老师劝学生要努力学习,要能吃苦,但在现在,我们做的很多事都在被告诫要防沉迷(很多游戏针对未成年人做的防沉迷模式我觉得也应该用到成年人身上,成人对手机和短视频都太沉迷了)。把过多时间花费在快餐内容上时,我们的心理也在被极大地影响,找不到个人成就感和满足感,而且还会过度幻想。
回到个人,这篇文章并不打算介绍深度工作,或是这本书,写作的目的是自私的,是帮助我思考,我发现很多艺术家或是有成就的人都是极为极端的,很多我们大众认为非常奇怪的(weird)事,他们会非常自然地去做,不断达到极端做事的顶点,我开始不得不认为:取悦他人绝对是一个坏毛病。自己想做的事因为不合常规,担心不被大众接受而过早流产。反倒是西方人更容易出世一些,从而也更容易做出一些破坏性创新(ps:我只是在讲比例,不是在一概而论)。
就在我这个点,一周接过一周,工作在牵着我走,周末手机和电子游戏可以牵着我走,我沦为纯粹的生产力,这仔细想想都非常可怕。人与人的目标不同,我们这个行业确实有更高的薪水,比如我一个刚刚大学毕业的人就拿到了每月上万的工资,安心工作几年也会有不错的存款,娶妻生子,在大城市也可以落脚,这在很多人看来都是不错的人生轨迹了。但我不喜欢这样的生活,因为它太过平庸,我存在于这个世上不是为此,我的野心很大,人人都有梦想,只是绝大部分人都被社会“同化”,活成了社会需要,或是大众需要的模样,我要再说一遍:取悦他人、取悦大众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坏毛病。
每次当我在空闲时间,我都在想我的下一个跳跃应该是什么,我读很多书和文章、看访谈视频和听播客去找答案,但是,它们再好也只是他者,它们并不准确适合我自己,想起“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个人模型,应该由自己一步一步来打造。What does matter for ourselves? What does matter for me? 我的跳跃总是基于此的,做我认为重要的事是行动的根本。
此刻才是真正困难之处,写作的真正困难之处,我在为我自己心中的未解之谜寻找答案。对于自己的人生难题,问自己或是问他人,我在写作时是问自己。我或许已经知道答案,就像很多禅悟的故事,答案在我自己心中,遵从本心,follow my heart。不得不说,这真的很难,凡是做过的人都知道,在另一方面,并非大众愿意沦为大众,而是活出自己真的太难了,他们只不过选了一条容易的路。每个人都必须迈出心中的那道坎,如果他放弃了,那便是大众,如果成功了,他完成了一次蜕变,但这个过程一生会有很多次,特立独行真的很难,很多人假装的特立独行都是在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