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静、禅和心
Thinking | 禅我再次谈论工作,因为我的工作时间很长,我日常生活的所思所想也自然地与工作相关,但是我,又不情愿如此,我希望将工作与生活切割,因为在生活中,我有能力找寻到一些有趣的事。这里便出现了矛盾,想找一些东西,却又没有时间,更深一层的,是工作很难让我在空闲时间安静地思考,于是,我开始找寻应对的方法,以让自己有精力了解工作之外的事。
平静
我在前一段时间提出了一个自己的理论,我称为上下文一致理论:
培养一件事的兴趣在于投入其中,投入的时间越长,个人与事情的波动频率就会越相似,个人对事情就越会有深刻的感知,个人也就越来越接近全然投入的状态。
工作让我浮躁,让我无法安静下来,所以我找到了一个方案,那就是读书,即使在开始时我无法安静下来,但我让自己依然坐在原地,我已经很多次经历这样的过程,然后,慢慢等待安静的状态到来,我个人心境的震动也会越来越规律,然后,我才能开始深入的想事情。
随便写写东西对我而言并不累,没有目标,只是随意地写,但写工作的文档却让我痛苦不堪,极不情愿,工作的事总归存在有意义的部分,但自己变得本能地排斥,倘若我一周五天都投入工作,那周末两天我极不情愿再碰它,也不愿意再去想和它相关的事,我想让脑子换个环境。我大概是对工作产生了“腻”的态度,就像即使对非常喜欢的事物,一直做它,或是吃它,总归会有腻烦的时候,我大概就是这样的状态。
读书或是写日记会让我安静,再接着,我想谈论平静。
平静和歇斯底里是完全对立的,平静的状态让一个人可以完全掌握自己,对外界有全然的感知,即使不是敏感地感知,平静在内部是精神的充盈,觉得自己充满精神能量去做一件事,同时乐观积极地愿意尝试一件事。自我、真实,一些相关的词语都可以用来形容它,外部的一些普通干扰也不会打扰到它,此时,它也是集中注意力的。没有负面情绪,也没有极端亢奋的情绪。
禅和心
我今天在看两本书《箭术与禅心》和《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它们都和禅相关,被看作神秘主义的禅让很多人着迷,也包括我自己。禅总是与技艺相关,在技艺中悟禅,从一开始看到事物的表面,到一点点理解事物的骨架,到最后的抽象,只剩全然的、赤裸裸的骨架,但悟禅不是做技术的总结,它不在理性层面,或者说浪漫层面,而是通过心,通过心的感受,获得对事物的理解,师父在教授时只是引导练习者,而不直接告诉已经习得的诀窍,这并不是捷径,人人都必须体悟过程,或许过程才是最重要的,最后的表现只是一种结果,一种副产品。此时此刻,我不得不问自己:重复的枯燥是否真的是枯燥?还是说,这只是行路的路程,每个人都需要重复地迈开腿,刻意追求结果总是永远无法到达结果之地。
禅在于放下,而非苦苦思索和获取。
曾经我认为只有冥想是如此,现在来看,事物大抵都是如此,放松地做事才是习得的过程。
意外之意
👆本来就是我想说的,但是我认为精力还未用尽,所以做些扩展谈论。
我一直都想做工作之外的探索,但我认为自己尝试的很少,所以我在想想是否有一些可以尝试的事。GPT 中的新模型或是新概念总是层出不穷,独立 APP 开发门槛降低了很多多,新技术或是新的专业也值得我投入很多时间,对未来的打算也让我有很多可以提前规划的事可做,但是,我还是在此,我是太累吗?为什么不愿意尝试了,就现在的心境而言。看书是一种被动的接受,总归胜过刷短视频或是看游戏直播,APP 可以很轻易地抓住我们的注意力,却完全不关心对我们带来深刻的、有益的影响,我不得不把他们称为肤浅,即使它有很大的生活便利性,他们对社会的价值是双面的,但对他们的经济收益是完全正面的,这是绝大多数人追求的,但我可以很明显地分辨出这不是我想要的,我在寻找美和对社会有帮助的价值,所以,我不愿意浪费时间,哪怕是娱乐时间。
所以,我可以先设想蓝图,然后再设计步骤一点点去靠近它。我最先想做的是提供美的事物,像乔布斯所说的“站在科技与人文的交叉路口”(tried to be at the intersection of technology and liberal arts),这自然而然地关联到设计与实现,设计是最初的,依靠 AI 的帮助更容易地设计出美的东西,即使我还未想好具体事物,作为一名工程师,我认为自己完全具备实现它的能力。
我的思考结束了,它是服务于我的,抱歉,以及再见。